本周,由上海美术学院主办的“2023年本科教学案例展览研讨会”举办,并邀请华师大、上戏、上海视觉艺术学院、同济等高校的艺术老师来观摩点评,共同研讨当代上海艺术人才在高校中的培养路径。上海美术学院的课程设置多达90项,并可牵引出560多门的子课程,已经不局限于过去狭义的造型绘画。
“本科是基础,就像桌子平面离开了四条腿是站不起来的。美院高精尖培养人才,卓越的人才,需要卓越的基础,像造楼一样,打多少地基高楼是多宽,打多深的东西金字塔立起来的点有多高”。 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说。 “本科教学案例展”在上海美术学院已举办了10年。秉承“以本为本”的理念,通过梳理精品课程案例与构建教学展示平台,不断发挥优秀课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。2023年上海美术学院本科教学案例展已经完成第一个十年,每年通过“一场展览一本画册一次研讨”的方式进行。本次活动以“赏课+研讨”的方式进行。课程进行案例展示,诸多课程令人耳目一新。
导师荣晓佳分享艺术课程是《音效》,上海美术学院里设置该课已经有3年。这门课的背景是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方兴未艾,对造型艺术的学子而言,数字媒体艺术就是跨学科专业,声音创造必不可少。导师荣晓佳说,“音效可能服务于游戏项目,也有可能服务于短视频和影视。它可以作为主体出现在声音艺术中,把声学、美学、技术、艺术之间的交叉融合。”有学生制作了一项艺术装置,采集了24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坐标,经计算后转换成一套乐器来演奏,他把卫星的运行信息导入编程,生成到音乐环境中来,声音是由卫星的移动数据合成出来,所以不会重复,声音和编程、数据、天文、视觉都发生了联系,这是数字艺术跨学科创作的表达。也有学生制作的扬声器参考了铝带振动原理,巧妙结合了雾化装置和声音,通过编程后来运行。“东方的琵琶是中国古典乐器,美到让人窒息。它告诉我们声音和视觉一定是有内在联系的,否则我们前人不会为它在造型装饰上花费这么大的心血。造型艺术中经常使用的点、线、面、体的架构,是为综合的体验服务。”
根据介绍,在美术展厅里听到的声音逐步开始协调起来,诸多策展人都会在环境音和作品声音上下功夫。学生收到了启发,会在美术作品里设置机关,有些互动需要观众拉开关才能听声音,有的需要触摸才能开启音效。今年课题设计“声·像”,学生们被引导着去寻找身边的声音,像观察调色板一样观察声音,还要用自制的扬声器反馈出结果。
导师刘勇教授的是城市设计,这门课程可以理解成设计城市,在一张上海陆家嘴建成图面前,参观者们驻足良久。这是1990年针对上海做的国际城市设计,并参考了国际著名事务所做的方案,慢慢有了上海至今的城市样貌。“城市形态”是大家能看到的东西,事实上里面包含了经济发展、社会人文、幸福生活等,包括建筑设计、规划设计、城市设计,这门课程一直与时俱进,这就是大难题。“我们要把艺术论文‘写’到社会上去,寓教于学。”在桃浦地区、塘桥街道等社会实践中,艺术学生去实地调查走访,和社区居民们和小商贩们聊天,都是为了让城市设计根植实际的社会需求。甚至把他们请到课堂里来点评学生的作业。
这些本科教学案例展是学院“金课”展示的品牌展览,积极推动了一流课程建设。今年各专业遴选参展的12门课程案例,呈现了教学过程中的研究与思考,“因地制宜”所建构的教学路径与方法,再现了教与学、思与行的互动。上海大学副校长聂清、教务部副部长顾晓英、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等和上海兄弟院校专家参观了展览和研讨。展览将在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到11月1日。
(新民晚报记者 乐梦融)
本站是非盈利公益性的体艺人才测评类网站,拥有站内架构的版权与处置权,所有文章作品的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,若有违规侵权,请及时通知本站修改或删除,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.